近日,中國音樂學院舉辦“新山歌社——蒙古族潮爾道專場”,由博士生導師張天彤擔任指導教師,特邀蒙古族長調國家級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內蒙古藝術學院錫林郭勒民歌傳承班導師扎格達蘇榮作為嘉賓,帶領現場的同學們領略蒙古族長調,講述蒙古族潮爾道的發聲奧秘。
蒙古族潮爾道專場現場
據張天彤介紹,學術界根據聲部的多寡,將蒙古族民歌分為單聲部民歌和多聲部民歌兩大類,又根據音樂形態特征,將蒙古族單聲部民歌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其中,長調,在蒙語中稱“烏日汀道”。“烏日汀”一詞蘊含了“時值的”“時間的”“永恒的”等含義,它既表示了長調歌曲悠長舒緩的節奏,寬闊舒展的曲調特征,又有長遠、久遠的意思,同時也表示了時間上的古老。此外,“烏日汀”又有永恒之意,故它有永恒不變的歌的意思。
張天彤說:“長調的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音多詞少、氣息悠長。旋律本身帶有很多的華彩裝飾音,比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還帶有‘諾古拉’(即波折音或稱裝飾音),是具有獨特演唱技法的歌種。根據題材內容,長調民歌可分為贊歌、哲理歌、訓諭歌、情歌、思念歌、敘事歌等。長調的演唱場合有很多,不僅僅是放牧時唱,還在那達慕、祭祀、婚禮、宴會、聚會、慶典、節慶等民俗儀式活動上唱;不僅在宮王府和隆重慶典上唱,在普通牧民蒙古包家里也唱。在歷史的演變中,蒙古高原地域遼闊,自然生態復雜,且各個部族在語言、風俗習慣、社會歷史方面存在明顯的區別,長調形成了部族化、地區化、個人化等諸多風格系統。”
扎格達蘇榮
潮爾道是一種歷史久遠的獨特演唱形式,主要流傳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部分地區,是蒙古族別具一格的多聲部音樂,表現為在旋律下方有持續低音聲部,這種低音聲部只能依附于高腔旋律而不能獨立存在。演唱時由一位出色的長調歌手用高腔演唱婉轉而跳躍的旋律,另有數名歌手用渾厚的喉音演唱低音部,在旋律下方構成持續低音。潮爾道采用宮、徵調式,旋律悠長,節奏自由,適于表現古代蒙古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不屈不撓奮斗圖存的民族精神。
潮爾道以短詞配合長曲,開頭和結尾形式特殊,能充分發揮長調音樂的特點,其二聲部合唱藝術呈現出莊重、深沉、細膩的藝術風格,五八度和聲的大量應用則增強了音樂功能的支撐力和藝術的感染力,在中國多聲部民歌中顯得較為獨特。
潮爾道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和蒙古族音樂的結晶,它以旋律的完美性、和聲的獨特性、調式的科學性、曲式的復雜性而引人矚目,堪稱蒙古族民間音樂的佼佼者。潮爾道的唱法目前分為四種:華·潮爾、哈木庫·潮爾、烏仁·潮爾、薩日給嘎·潮爾。在音樂形態上有引腔、正歌、圖日格勒、持續低音等。
扎格達蘇榮(右)帶領天侖(左)示范演唱
活動現場,扎格達蘇榮帶領他的學生、中國音樂學院2018級蒙古族碩士研究生天侖為大家示范演唱了潮爾道的引子部分,由天侖唱長調,扎老師唱低音。
隨后,扎格達蘇榮開始教唱潮爾道的引子部分。他說:“蒙古族音樂的節奏是馬蹄的節奏。長調也是有節奏的,長調的節奏就是游牧民族的節奏。”
扎格達蘇榮告訴同學們:“要想唱好長調,首先就要唱好諾古拉。諾古拉是蒙古族人上千年都在唱的,特別是普通牧民世世代代都在唱的音調。很多人會唱都是因為受到了他們父母長輩的影響,也因此才一代代傳承了下來。”